时间:2020/12/9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留名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成为广东城市与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引擎,既是国家战略布局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响应。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到1万美元这个阶段,是经济与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正处在这个重要的时期。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和产能过剩的挑战,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五大战略转向,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是广东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和促进发展的战略举措。
由“要素推动”转向“创新驱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特别是核心区,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要素推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需要从“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具体表现在:一是扩张方式上,从主要依靠耗费资源外延扩张的阶段向主要依靠内涵集约利用资源的阶段转变,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率,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粗放式浪费。二是产业结构上,以内涵提升促进传统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变。三是利用方式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和低价土地资源转向加强自主创新,在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自主创新,成为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突破产业有产业无技术的被动局面。
由“品质推进”转向“品牌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品质已经有一定的水平,未来需要从产品品质、技术升级、管理创新、健康环保等深层本质上突破,由“品质推进”向“品牌推进”转变。一是通过加强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和集体商标等探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的整体升级和转变,如在现有优势产业及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加快规划和建设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促进产业基地建设,塑造区域品牌。二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趋向、产业发展状况,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科技资源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公共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品牌创新发展能力。三是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壮大品牌企业实力,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优势产业领域内,着力通过5-10年时间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20家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30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大企业集团。四是重视先进管理技术和管理品牌的引进。
由“产业集聚”转向“产业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通过集聚,已经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骨干企业,未来需要从“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一是通过培育区域品牌、建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生产配套和扶持行业协会等提升传统产业集群,推动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型,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从完善产业链向形成价值链提升。二是加快壮大新产业集群如金融、物流、汽车、造船、石化、平板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力争高产业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占据产业主导地位。三是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为重点,通过联合港澳共同推进产业战略平台共建,吸引全球500强、央企业以及行业十强企业及其关联产业,把云计算、大数据、LED、新能源、造船、石化、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形成产业配套与集群化发展。
由“产业协作”转向“产业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协作已经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未来需要从“产业协作”向“产业融合”转变。一是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港澳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加强设计创意、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注重制造与服务的相互渗透,实现制造与服务一体化发展,促进广东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二是对于具备优势的第二产业,延长、加深其产业链,形成若干个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传统优势工业,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二产高级化和经济增长集约化。三是加快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立足特色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农业和生态环境,鼓励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由“区域内聚”转向“区域联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各区域谋求其经济长远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地区经济的协作与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需要从“区域内聚”向“区域联动”转变,与港澳深化合作,共同创造区域发展活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产业联合体。同时需要紧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制定产业空间布局与功能错位,重点建设沿海产业带、城市产业核心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实现区域产业特色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